katha

没有爱的话

“啊,美,你这无处不在的怪物”

Sakuya:

王尔德和波西的关系实在是令人感到美妙、复杂又诡异。


最近在读《自深深处》的时候,确实地感受到了托马斯·曼写的“......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,那就是承认“美”所引起的非正义性,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。”*1




在一个追求美的艺术家与他膜拜的美的关系里,双方比起“同理”(尤其是艺术家对他膜拜的对象),更把这段人际交往当成一种自我满足。这意味着,在艺术家眼中,这美丽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独的个体身份,而成为一种对抽象的、伟大的追求实现。同时,这份美丽确实存在为一个真实的人存在这一事实被淡化。因此,他们并不在意对方的才华不如自己、社会地位不如自己,甚至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能与这个人好好相处。这么说来,像《死于威尼斯》一样,他们选择不爱任何人,而是捕捉生活中的一个个幻影来得更实际一些。因为根本而言,在身边存在这样的“美”,无论多么自负的人都能在如此纯粹的偶像面前下跪的时候,他们的偏袒心理已经得到满足了。




不过,也因为对美的追求极为永恒、极端而苛刻,这反而成为了最原始也最纯洁的追求之一。这个至高无上的符号使人神魂颠倒,它的神圣性足以掩盖实际存在的诸多瑕疵、反复治愈被它本身刺伤的人们,并且反而使人成为它忠实的信徒。


这一点无疑早就被人看透摸清了,然而人们仍然自愿投入这快乐的地狱,因为美是天仙、是女王,它给予世界至上的幸福。*2



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


补充:






*1:出处为托马斯·曼所著《死于威尼斯》一书


*2:(补充以下内容)




啊,美,你这无处不在的怪物,


只要你的秋波、你的微笑、你的秀足!


为我打开无限的未识之门


你来自天堂或地狱,这又何妨?


 


啊,妩媚的天仙,和谐、芬芳、光明的女王,


我唯一的主宰!只要你让世界不那么丑陋,


让光阴不要那么沉重,你受命于上帝,还是魔鬼,


是天使,还是妖妇,这又何妨?




夏尔·皮埃尔·波德莱尔《美颂》





评论

热度(126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